图片新闻
校园动态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以“聚焦国际中文教育新需求,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新举措”开展教研周活动


发布时间:2021-12-24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消息(通讯员 郝晴)为了积极落实学校教学工作相关要求和会议精神,不断激发学院教师教研活力,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服务国际中文教育新需求,结合教学实际,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即具学术内涵,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研活动。

为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师生心理调适引导工作,12月20日,邀请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眼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海波教授,以“维护健康心态,成就舒心生活”为题面向全院教师做专题报告。报告以发展与学习的本质、丰富环境的作用、保持健康的情绪等方面的经典案例开始,深入浅出地向教师们介绍了心理学专业知识,并结合教师工作特点,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教师应如何进行自我关照,调节负面情绪,从而保持良好心态的办法。

 

为使学院师生及时了解专业领域新发展,1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做“国际中文教育新理念、新动态”学术报告。李泉在充分例证教学信念对教师教学行为有着全面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汉语二语教学语境下,教师应具备的目标观、语言观、汉语观、教师观、学生观、方法观、教材观、语音观、语法观、词汇观、汉字观、文化观、偏误观、语篇观、管理观等问题。叶军指出,从不同维度对语言可有不同理解。语言可以理解为是知识、技能和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是形式、功能和意义,又可理解为是工具、社会和文化。李泉的报告幽默风趣,实践性强,对国际中文教学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叶军的报告思考深入,理论性强,为重新认识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语言”提供了有益启发。作为此次学术报告的延续,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学系和语言文化学系于22日分别组织学系教师进行深入研讨。

为高质量实现课程思政建设预期目标,21日上午学院举行“课程思政”系列优质课程建设情况汇报会。9名教师依次对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情况进行汇报,涉及综合汉语、汉语口语(初级和高级)、汉字文化、中国简史、现代汉语、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覆盖本科、进修等课程类别,涵盖语言类与文化类等课程类型。教师们都对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授课内容的方式进行深入思考,或涉及教材内容的凝练挖掘,或涉猎教学方法的调整改进,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案例翔实。

汇报会结束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高航对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学院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工作仍处于“进行时”,课程之间的衔接协同与同向同行也依然有进一步完善提升的空间,这些都需要教师们的积极参与和倾情付出。

为深入落实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提升育人成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管理规范。学院拟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24日针对拟制定的“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召开征求意见会同时也作为教研周活动的结束,老师们对“管理办法”深入讨论,提出宝贵意见,为“管理办法”的进一步完善献言献策。

多年来,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高度重视教研周的活动安排,精心设计,细心谋划,为凝聚师生智慧,创新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将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发挥学院特色,为加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助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贡献。


照片由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提供

编辑:艾景峰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