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媒体看师大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科学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3-06-25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坚持胸怀天下”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被提出之后,又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确定下来。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关涉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的现实达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握胸怀天下的认识理路,明确其价值旨趣,通晓其历史构序,辨明其实践路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全面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

一、坚持胸怀天下的认识理路

对“坚持胸怀天下”进行深入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其隐含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其核心语词是“天下”。前者毋庸赘言,后者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辨析。“天下”,意为“普天之下”,在古代一般泛指全中国,现在其外延则拓展至全世界,成为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地理概念。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是金砖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理念伊始,到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以坚持胸怀天下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坚持胸怀天下的阐发一直围绕着“天下”一词而展开。坚持胸怀天下所内蕴的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哲学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如何去“观天下”与“济天下”的问题。从哲学认识论来看,坚持胸怀天下呈现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条不同的认识理路。

第一,从认识世界的角度来看,坚持胸怀天下意味着用一种世界眼光去认识世界。阐释这一维度的认识理路,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坚持胸怀天下需要一种世界眼光”,另一个问题则是“要用世界眼光去认识世界的什么”。世界眼光实际上是对视野范围之广的一种形容,即所关注的不局限于一隅而是放眼于全世界。在对坚持胸怀天下进行阐发的过程中,无论是《决议》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强调一种“世界眼光”,前者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后者则提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世界眼光”实际上是坚持胸怀天下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距离得以在时空上拉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的发展与外部世界开始休戚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责任担当所带来的全球视野,中国共产党不仅关注本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因此,无论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量还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秉持一种世界眼光。当今时代,世界局势纷繁复杂,中国共产党又要将自身的目光落在世界的何处呢?《决议》明确指出:“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直接表明要“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中国共产党必须用一种世界眼光来洞察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根本联系,这种联系并非是单纯的国际关系,而是一种对于自身所处发展潮流和世界局势的精准把握和正确认识。只有用世界眼光去认识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认识自身在世界发展大潮中的现实处境,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世界局势,才能为自身与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真正做到坚持胸怀天下所追求的立己达人。

第二,从改造世界的角度来看,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改变世界。阐释这一维度的认识理路,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坚持胸怀天下所应用的方法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另一个问题则是“坚持胸怀天下所应用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即是通过对现实的社会历史进行科学分析,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予以遵循。在对坚持胸怀天下进行阐发的过程中,无论是《决议》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都着眼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相关内容的阐释,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些都表明其所应用的方法是一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应该看到,在这种方法之下,我们对于历史规律的发掘和把握既不能依托于西方哲学家们所倡导的先验理性,又不能建立在西方政治家们对于国际态势的具体分析之上,而是需要从人类世界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说来就是需要实践主体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去解析整个社会的基本架构,特别是对社会基本架构基础之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与“超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不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提供适用于各个时代的具体药方或特定公式,而只是给出了一种对于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规律性把握的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认识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关于世界大势的正确把握。

总的来说,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改造世界的举措。阐明坚持胸怀天下的认识理路,廓清了科学把握坚持胸怀天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前提。

二、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旨趣

坚持胸怀天下彰显的天下大同的世界格局,主要根源于其所内含的价值旨趣。所谓价值旨趣,即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关系,是主体在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客体的站位和态度。对坚持胸怀天下来说,其价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客体包含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三个不同层次,因客体所涉范围的不同形成了三个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价值旨趣。

第一,坚持胸怀天下奠基于人民至上。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作为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构成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取向。所谓人民至上,即是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其初心使命,还是实践方略,抑或是最终追求,都是为了确保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其本质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从坚持胸怀天下的初心使命来看,胸怀天下非但不会使中国共产党忽视本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恰恰相反,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胸怀天下所带来的开阔视野和宏大格局,使其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都能高屋建瓴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发展带来的各项成果;从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方略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这就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中国人民藉此使自己的眼界更为开阔,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施展自身的才华;从坚持胸怀天下的最终追求来看,中国共产党追求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并进,“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举措。中国人民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胸怀天下着眼于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其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是其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追求。所谓民族复兴,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传承的民族从沉沦走向振兴。坚持胸怀天下显然是要推动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振兴。事实上,民族作为一种有着文化传承和血脉延续的共同体组织,其起落沉浮承载了历史的印记。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使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领先于世界,但是在近代却错失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发展良机,最终只能走向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衰败与落寞。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共产党明白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振兴中华,血泪的历史印记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其成立伊始就坚持胸怀天下的深沉根由。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一直坚持胸怀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彻底改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衰落之态,实现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伟大复兴。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即是克服近代以来故步自封导致的视野局限,真正用一种世界眼光去洞悉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自身与世界更好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放眼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在外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丧失自我,丧失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否则就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衷相悖。在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征程上,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这是民族复兴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三,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人类解放。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其矢志不渝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将人类解放视为坚持胸怀天下的终极目标。所谓人类解放,即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过程即是其立己达人的过程,其中“立己”作为出发点是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使命担当,而“达人”作为落脚点则是在前者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对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切和希望。也就是说,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人类解放并非是其坚持胸怀天下能够实现的一个短期目标,而是一个横亘于其心中的远大理想。无论是《决议》所指出的“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过程中对于人类解放的坚定追求和不懈努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必然要肩负起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基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无论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明大义,早已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夯实中国共产党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时更具责任担当。需要看到,人类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内涵价值旨趣的最高层次,其达成要以人民至上和民族复兴的价值实现为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立己”的维度坚持人民至上和民族复兴,另一方面又在“达人”的维度追求人类解放,其价值旨趣实际上可以概括为立己达人。阐明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旨趣,明晰了坚持胸怀天下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基础。

三、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构序

纵观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百年奋斗历程,其对胸怀天下的坚持一以贯之,一个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其深入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足迹。深入发掘这些历史事件背后隐含的内在逻辑是深刻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题中之义。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探究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构序,即要深入分析与研判其历史进程背后所内蕴的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将中国革命融入世界革命浪潮

对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1921年就明确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所发起的爱国救亡运动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没能将中国问题的解决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之中去权衡与考量。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胸怀天下的格局去尝试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成了有力支持。

就支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言,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形成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中明确指出,党要加强与第三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此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对于自己国家发展路向的正确认识,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历史性地将中国的革命运动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统一起来,形成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有力支持。

就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在政治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展开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思想上通过揭示法西斯主义的极端本质,坚定了人民抗战的胜利信心;在军事上积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牵制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形成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力支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情怀。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通过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通过抗美援朝的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外交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推动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作出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赞誉,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全新局面,有力地维护了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持国际主义精神,通过对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进行大量援助等方式,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有力地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发展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

随着南北关系的不断缓和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的风险逐渐消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并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国实现了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在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中推动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更好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现实可能。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调整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中国共产党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视为自身外交工作的基础,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不断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当今时代,资本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受到严重挑战。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倡导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旨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赋能。在经济建设方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呼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在文化建设方面,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开阔胸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文明建设方面,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安全建设方面,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发展路向的抉择都是建立在自身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这种逻辑进路在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实践规划中得到了延续。厘清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脉络,不断汲取历史智慧,有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达成。

四、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路向

阐释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路向,实际上就是回答“中国共产党未来应该怎么样去赓续胸怀天下”的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其在坚持胸怀天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绵延至今的逻辑进路,即从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出发,通过对自身具体情况和世界历史趋势进行科学理解和把握,推动自身与世界协同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仍将坚定不移胸怀崇高理想,一以贯之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不断赓续胸怀天下的伟大实践。

第一,坚持胸怀天下必须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作为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能否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其能否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坚持胸怀天下。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似乎历朝历代都逃不过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但是除了“让人民监督政府”,中国共产党还“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并藉此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净化、完善、革新与提高,从而确保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永葆先进性。实际上,所谓自我革命并不是要“革自己的命”,而是主体自由自觉地通过自我扬弃的方式推动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即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其自我革命的过程也就是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反省与思考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勇于直面自身问题,敢于同一切影响自身先进性的问题作斗争,以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去刮骨疗毒,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自我革新,推动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赓续。

第二,坚持胸怀天下必须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坚持胸怀天下,首先必须明确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决定着作为其主体的实践理路。同样都是以世界眼光去观察世界,但如若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那么最终呈现出的实践样态也会大相径庭。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确立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之贯彻至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苦难的中国人民变得幸福,让沉沦的中华民族实现复兴,让陷于资本泥淖之中的全人类获得解放。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尽管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任务,但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于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的维护,抑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又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初心和目标都是为了推动中国与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也就是说,尽管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不同阶段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任务,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习近平指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坚持胸怀天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第三,坚持胸怀天下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世界大势,特别是对世界大势背后内含的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结果。历史主动精神是实践主体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之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所作出的一种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主动总结历史经验,并藉此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容不迫地应对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坚持胸怀天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洞悉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坚持胸怀天下的正确方向,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第四,坚持胸怀天下必须将自身所处境遇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统合起来。坚持胸怀天下需要在对天下大势有所把握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有一种清晰的认知,这是对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前者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导引,后者决定实践的具体方式。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方针路线的变化就是关于这一实践路向的典型案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最初想通过“中心城市暴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认识到中国并不具备俄国那样拥有集中于中心城市的强大的无产阶级力量,失败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经历惨痛失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从大的方向上来说,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取政权没有问题,这是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向,但是其具体的实践路径却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进行深入分析与研判。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看了世界大势却不自知,那也就无法找出一条能够推动自身发展的正确路向。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坚持胸怀天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将自身所处境遇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统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实现自身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的正确道路。

第五,坚持胸怀天下必须保持自身历史文化的主体地位。坚持胸怀天下,除了秉持世界眼光洞察世界大势之外,还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让实践主体领略各种不同的历史文化,并在多元历史文化影响下保持自身历史文化的主体地位,否则就会让实践主体成为其他历史文化的拥趸,直至丧失自身存在的意义和根据。近代中国的闭关自守确实让我们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赶上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影响深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资源。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胸怀天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为胸怀天下的赓续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的并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万能公式,而是一种认识和探索自身发展路向的科学方法。迈上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科学把握坚持胸怀天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要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奋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作者:秦龙,千亿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官网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广全,千亿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官网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

链接:http://www.dangjian.cn/shouye/sixianglilun/lilunqiangdang/202306/t20230619_6622726.shtml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